現代競技體育的比拼同樣是科技實力的角力。為了更好地備戰巴黎奧運會,中國國家田徑隊投擲隊組建了一支醫務康復保障團隊。該團隊是復合型科學訓練團隊,由一群經驗豐富、技能互補、多學科交叉的人員和專家組成,充分發揮國家隊科技先導作用,實現訓練和管理過程的科學化,為隊伍取得優異比賽成績保駕護航。
醫務康復團隊致力于打造科學有效、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流程規范的傷病防控診療和疲勞再生恢復體系,保障人員隨隊同吃住共訓練,隨時為運動員提供治療和康復服務,保障運動員的身體健康,幫助其更好地完成訓練計劃,提高運動表現。團隊始終嚴格遵循反興奮劑有關法規條例和協會相關規章制度,開展保障工作。保障團隊從賽前預案設計、設備先行運輸,到人員提前抵達、布場、安裝調試設備儀器等各方面竭力為運動員在賽事期間提供優質物理診療和疲勞再生恢復保障。東京奧運會上,該醫務康復保障團隊為中國田徑兩枚奧運金牌的取得作出了貢獻。
除了投擲項群,短跨跳項群也依靠科技助力不斷提升成績。一個內置紅色牽引繩、外觀通體黑色的長方形箱子堪稱田徑場上真正的“黑科技”。它具有的智能可變阻力技術,既能提供不同強度要求的訓練條件,也能精確反映出運動員在運動過程中左右腿產生的爆發力、功率以及運動速度,數據中的峰值和平均值會形成曲線顯示在平板電腦上,教練可以此為依據幫助運動員提高運動表現。這個神秘的“黑匣子”是一款便攜式速度爆發力訓練和測試設備,曾無數次出現在蘇炳添的訓練鏡頭中,東京奧運會后也出現在王嘉男的訓練場景中。不同于以前幫助“亞洲飛人”完善跑的質量,它在跳遠領域也能幫助王嘉男調整跑跳銜接的技術問題。今年尤金田徑世錦賽,26歲的王嘉男憑最后一跳完成驚天逆轉,以8米36的成績奪得男子跳遠金牌,達成了中國田徑首枚世錦賽男子田賽項目金牌的“意外之喜”,也在科技助力實現突破的“情理之中”。
精英運動員背后的復合型團隊,涉及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營養保障、器材裝備、心理咨詢等領域的投入,科技的應用覆蓋競技訓練、科研測評及康復保障等多個方面。他們參與并見證中國田徑的每一個進步,濃縮到一個個細節之中。曾經,蘇炳添用腳丈量起跑器位置和踏板間的距離,但每次比賽用鞋不同、起跑器型號不同,測量結果并不精準;如今,蘇炳添在比賽之前會帶上一把皮尺,對毫厘的“較真”反映出的正是中國田徑提速背后,篤信“經驗”并尊重“科學”的觀念轉變。(記者 李東燁文/圖)